大山村农家乐_石台馨硒农家乐
三
我来到大山村,还是来读书的。
要说我是读书人,可能高抬自己了。可是,爱书,爱读书,则是几十年来养成的习惯。年轻才工作时,一个月的工资只有十几元,除了生活的必需,余钱都换成了书。随着年龄的增长,身份也在不断地变换。先是工人,后是干部,再是老板。无论怎样变换,爱书、爱读书的习惯没有变。起初,书放在桌子上,床头上,能怎么码就怎么码,任其成山,任其零乱。后来,弄个书架,将经典的、宝贵的放到架上。还有一大部分,只能放在角落里。再后来,有了书橱,书可以有“家”了,却也只有极少数能享受这“家”的待遇。十多年前吧,又搬了一次家,有了一间书房,便将一面墙装成书橱。几十年来,买了多少书?没有统计,没有万册,也有几千册吧。现在,一面墙被塞满了。还有很多在架上,在案头,在沙发里,在床头边。可是,真的不好意思跟人说。书是有了,却很多都还没有读。每天,来去匆匆,忙忙碌碌,很多时间都消耗在柴米油盐的斤斤计较上,消耗在人与人之间的百般周旋上,消耗在与儿孙们不尽的耳鬓斯磨上。唯独,把钟爱的书晾在了一边,反到让它们,在落寞中清晰地读着我。
现在,终于“偷得浮生半日闲”,我不读书,我要干什么?这次到大山村来,特意带了几本书,就是想好好地读一读。但是,算一算时间,依然不能一一读去,就读这部《最美的散文》吧。这部书,收集了现代几十位中外作家的经典作品,可读,耐读,必须读。
每天上午,散步归来,冲个澡,大约十点左右。太太在房间里,铺开宣纸,饱蘸浓墨,与王羲之、赵孟頫等先贤对话。我便在老王家三楼的阳台上,拣一个合适的位置坐下来,将手机和茶杯放在一边,没有需要不去管它。背后是古树林,森林氧吧的氧,无穷无尽地穿越屋脊向我扑来,让我沉静下来。放眼南望,山峦起伏,寂静无声。山顶上,白云或一片,或一堆,似在游动,又好像没有要远去的意思。温柔的阳光透过玻璃,拂在我的身上,一种宁静、轻松、惬意的环境,正适合读书。
我读朱自清的《荷塘月色》。朱老先生的这篇散文,我在几十年前便读过。老先生的文笔太美,诗情画意中抒发着对当时社会的不满。可我总是感觉文章写得太沉静,提不起精神。故,后来没有再读,甚至连《背影》《匆匆》这样的名篇,也都未去认真细读。今天,当我经历了几十年的世事沉浮,有了一些人生的阅历,静下心来重读,感觉完全不一样了。“路上只我一个人,背着手踱着”。为什么呢?只有“心事浩茫连广宇”的人才会这样。曾经的我,心事不少,将什么都弄成一团糟。为什么不能像老先生那样,在“月光如流水一般”的荷塘上,看“静静地一片叶子和花”,让那些困感和不解的“青雾浮起在荷塘里”哩。多么豁达、乐观,多么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哟。那“高高低低的树”虽多,管它呢,只看“扬柳的丰姿”。那些“没精打彩的光”,“隐隐约约的远山”,还有蝉,还有蛙,于我何干!我关注的是“采莲的人”,我关注的是那个“热闹的、风流的季节”。我读完了,可不敢细想。我怕我会忍不住了,要哭。
我读刘白羽的《长江三日》。还是在三十多年前的一个下午,我在路边的广播上听到了一个浑厚、富有磁性的男播音员在朗诵这篇文章。我本是要去做什么事情的,却被“江津号启锭顺流而下”的行程给拌住了。在我的眼前,似乎真的看到了“浓浓的黄雾,渐渐把重庆隐去”。我真的感受到了江津号在“两面碧森森的悬崖陡壁之间”行驶。我看到了翟塘峡,如何像一道闸门;巫峡怎么如画;西陵峡的险滩如何怪诞。这些惊世骇俗的片段,在白羽老的笔下,神出鬼没,纵横捭阖,其气势,其笔力,其壮观,几人能企及。今天,我在大山深处,一字一句的读着这篇文章,仍然是急不可待,仍然是心惊肉跳,仍然是回味无穷。
我读铁凝的《河之女》。铁凝是与我们同时代的女作家,我曾读过她的《没有纽扣的红衬衫》《哦,香雪》。故事新颖,语言流畅。但是,时间久了,很多细节都已经忘了。《河之女》这篇散文,却是第一次读。我真没想到,她的文字,除了细腻、柔和、温婉之外,还那么张扬、俏皮、含蓄。“一条散漫的河,一条多弯的河”,让她造就出了一个新的天地,那不仅“是一河的女人”,还是“一河的巨石”。但是,她真正为我们展现的是岁月和青春,是多姿多彩的美好生活。
我还读了鲁迅、胡适、茅盾、郭沫若、郑振铎、老舍、闻一多、冰心、丁玲、许地山、郁达夫、孙犁、萧红……遗憾的是,很多外国名家的作品,还没来得及读。
啊,感谢大山村,让我又一次饱览了祖国壮美的河山。感谢老王家的阳台,让我暂时撇开了尘世的喧嚣,凝聚时间,重新读了一篇篇美的文章。即使是狼吞虎咽,未知其味,也是收获多多。收获的岂止是美妙,岂止是健康?我收获的是一笔无尽的财富!
细算一下来的日期,己是第八天了。虽然,我己“偷得了半日闲”,可是“浮生”还得过。还得继续与柴米油盐折腾,还得继续与两个宝贝孙子厮混。
昨天,老王问我,下次什么时候再来呀?我笑而未答。
老王,我现在告诉你,明年,明年春暖花开的时候,一定再来!